热线:400-960-0550

登录
进入无障碍通道
在线咨询图标替换
favico
客户图片链接
24版通用样式

● 多地关停!政务新媒体运营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4-06-05 15:44:39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一、多地政务新媒体密集关停引发热议

近日,全国多地政务机构宣布对其所属的新媒体账号停止更新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引发舆论关注。梳理发现,此次关停涉及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官方网站等多个政务新媒体平台,关停原因系出于政务新媒体集约化管理要求、配合机构改革等方面,关停后相关信息资讯、公示、公告等内容,将并转入属地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

舆论场中,多家媒体就此现象展开报道并发表评论。针对政务新媒体关停这一行为,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表示,政务新媒体当远离形式主义;上观新闻评论文章表示认同,认为“为了存在而存在的‘半死不活’的政务新媒体不如及早自我了断”;潮新闻评论则称,对于政务新媒体停更注销需辩证看待。此外,部分媒体探讨政务新媒体后续发展方向,如《北京日报》《重庆日报》等媒体认为,政务新媒体不全是百无一用,不能“一刀切”,在政务新媒体进入到“末位淘汰”的“2.0阶段”,官方部门需切实做好统筹规划和资源分配,构建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政务新媒体矩阵。

网民讨论中,多数网民对关停不必要的政务新媒体账号持支持态度,认为此举“向根治形式主义迈出了一大步”;部分网民称有些政务号确有方便群众查询信息、办理业务的作用,不应一概而论。此外,也有网民表示,与媒体及自媒体相比,政务新媒体存在特殊性,不应过度将流量作为其运营与否的标准,若有关部门因账号流量不好、阅读量不高而选择关停,则是“因噎废食、饮鸩止渴”的行为。

二、新媒体账号关停原因分析

正如一些基层单位关停注销部分新媒体账号公告中提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是推动各地在政务新媒体领域自我革新的外部力量。而观察近期被关停的政务新媒体号运营情况,则不难发现,这些账号在账号属性、内容发布、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共性特征,进而可以窥探到此次政务新媒体关停的内部原因。

1. 县乡级账号为主,舆论关注度低

梳理发现,被关停账号的主体多集中在县区及其下属职能机构等基层单位,此类部门职能范围狭窄,当地群众获取相关信息需求较低,开设过多分散的基层政务新媒体账号并无必要性。因此,在关停前,这些政务账号的影响力较为有限,传播效果不佳,舆论关注度低。此外,在此次被关停的部分区县乃至街镇等基层政务单位的新媒体账号中,部分账号虽能保持稳定的更新频率,但整体阅读量并不理想,大部分消息阅读量难以过千,甚至此次发布的关停注销公告,已是其近期阅读量最高的文章,账号作用发挥着实有限。

2. 发布频率不稳定,内容质量不高

内容质量是政务新媒体建设运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此次关停的部分政务新媒体账号,在发布内容稳定性、多样性、创新性、独特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账号除了发布关停公告外,2024年未发布任何内容,可谓“僵尸睡眠号”;有的账号自2017年注册到今年停更,标记为原创的文章只有5篇;有的账号将每周工作周报作为固定栏目发布,俨然成为内部工作动态的发布平台;有的账号虽基本保持每日更新四至七篇文章的频率,却重复转载相同内容,部分文章甚至只有一张简单的海报。

3. 缺乏互动性与服务性,运营模式单一

作为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与官方相关的政务活动、提供公共服务、与群众进行互动沟通的新型媒体形式,政务新媒体的互动性与服务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重建设、轻互动”“重发布、轻服务”也是此次关停的政务新媒体账号乃至当前众多政务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观察发现,多数关停的政务新媒体账号并未开设与公众互动以及政务服务的栏目,部分设置互动渠道的账号也未真正取得实效。

三、政务新媒体新阶段发展建议

如媒体评论所言,“关停不是终点,‘瘦身’只是开始”,在网民规模不断增长的现实背景下,强化数字政务建设势在必行,搭建亲民有效的网络互动平台依旧值得探索。政务新媒体关停后如何优化发展,既是政务新媒体新阶段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1. 坚持利民导向,整合发布平台

对于政务新媒体运营部门来说,账号清理很简单,合并也并非难事,难点在于工作思路的转变。政务部门还需以服务和利民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是否需要”“是否切实发挥了便民利民作用”为账号设立与否的标准,确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舆论场中关于政务新媒体后续发展的讨论也为运营部门提供了参考借鉴,政务新媒体升级不是一关了之,需要充分考虑政务信息的易获取性,将账号设置在网民集聚的平台,便于他们及时获取信息。同时,政务机构在去除冗余部分后,需建设更加集约化管理的统一发布渠道,既方便群众一站式查信息、办业务,也可最大限度聚集流量,做优做强主账号。

2. 立足自身职能,提升内容质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政务新媒体获取公众关注并非易事,需在内容生产方面下功夫。政务新媒体可将对公众价值有限、吸引力不足的工作会议报道和领导讲话摘要等转至内部分享,对外则着力打造贴近民生、内容精良的新媒体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传播品牌。“江宁公安在线”“深圳卫健委”“平安北京”等账号的成功经验,证明了高质量、接地气的精品内容才是制胜关键。但值得注意的是,注重内容质量、追求影响力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流量,政务新媒体需要明确自身政务信息与服务提供者的属性,警惕陷入“流量至上”陷阱,以免本该发挥服务功能的账号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

3. 畅通沟通渠道,提升服务效能

互动、服务升级可谓政务新媒体建设中的难点、堵点,“线上反馈渠道缺失”“公众留言回应慢”“政务服务功能设置分散”等问题致使政务新媒体饱受诟病。政务部门还需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设立在线问答、意见反馈等栏目,并确保及时公开答复,畅通互动渠道。同时,还可将政务服务功能整合进统一平台,真正实现便民惠企应用一网通办,提高服务效能。如备受推崇的浙江政务服务网一体化平台App“浙里办”上线近10年,汇聚2千余个便民惠企服务,多部门全网联办一件事,被赞为“许愿池”级别的“便民神器”,相关先进经验值得各地学习。

(文章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图片最大100%